足迹
我的帝王生涯之南明新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历史原来和我想的不一样(第1页)

张开竟然如此评价史可法,真的大出我的预料,“总管,能给朕详细说说吗!”想到我所认知的史可法和张开所说的史可法差距居然如此之大,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张开叹了口气,“由于先帝的三个儿子都被李自成俘获,未能逃出北京,在没有直系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南京及其附近地方的大臣、勋贵、和拥兵自重的将帅就在拥立哪一位藩王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勾心斗角的争执。

以血统亲近而言,先帝的祖父神宗的子、孙还有皇上您、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神宗兄弟的儿子则有潞王朱常?。

按照长幼有序的观念,自然应该首先考虑皇上、桂王、惠王。而在福、桂、惠三王中皇上又处于优先地位,这是因为:第一,三亲藩中福藩(即老福王朱常洵)居长;第二,桂、惠二藩比先帝高一辈,不如皇上援引兄终弟及继统更为适宜;第三,桂、惠二王在崇祯十六年张献忠进入湖南时逃往广西,距南京较远,皇上却近在淮安,皇上在伦序和地理上占了明显的有利地位,

然而,东林―复社中一些骨干人士在继统问题上起了恶劣作用,事实上,有识之士都主张由皇上继统,如淮抚路振飞,刘成,给事中李清、章正宸,进士郑元勋等人也持相同态度。

江南士绅中的一部分东林党人却从狭隘私利出发,强烈反对由皇上继统,原因是皇上的祖母是备受神宗宠爱的郑贵妃,从万历到天启朝廷上围绕着储君问题展开的妖书、梃击、移宫等轰动一时的案件都同郑贵妃有关,何况正是由于东林党人的力争,神宗和郑贵妃希望立福王为太子的图谋才化为泡影。因此,他们担心一旦皇上登上帝位,重翻旧案,自己在政治上将会失势。

在籍礼部侍郎钱谦益被视为东林党魁,他两次从原籍常熟赶往南京,以立贤为名,到处游说,提议迎立潞王朱常?。支持钱谦益的有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等人。一度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首席大臣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是倾向于东林党的人物,他内心里对拥立皇上有所顾忌,但又认为应该按伦序迎立神宗的子孙。作为实权人物的史可法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是东林党人左光斗的得意门生,自然对拥戴皇上继统心存疑虑,但又担心舍亲立疏将引起更大的**。经过反复考虑,他暗自决定前往浦口同凤阳总督马士英商量在桂王与皇上之中选定一人。

史、马密商的结果是以亲以贤,惟桂乃可,第二天,史可法亲自写信给南京高级官员说明定策意见:迎桂者何?以福、惠之有遗议也,乃舍而立桂也。其潞藩则仿古兵马元帅之制暂统兵马。南京的官绅对于这个折中方案比较满意,由南京礼部准备乘舆法物前往广西迎接桂王。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马士英由浦口回到凤阳,突然得到报告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决定拥立皇上,总兵高杰与黄得功、刘良佐协谋拥戴。刘泽清素狡,先附立潞议,但是他兵力敌不过三总兵,只好听从高杰等人的意见,高杰、黄得功、刘良佐积极参与拥立皇上显然是为了攘取定策之功,增强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

史可法之所以要亲赴浦口同马士英会商,正是因为马士英身为凤阳总督,直接节制着高、黄、刘等总兵,借以取得军队支持。不料变生意外,马士英眼看手下大将全部自行投向皇上,如果再遵守同史可法达成的协议,自己只会被驾空、被淘汰,权力的**使他顾不上什么信义,抓住时机向皇上表示效忠。

史可法还蒙在鼓里,继续写信给马士英申说皇上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不可立的理由,马士英既已改变初衷,参加拥立皇上的行列,史可法的来信等于直接指斥行将即位的皇上,把权力的剑柄交到了马士英手里。

马士英立即以凤阳总督和三镇名义正式致书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宣布拥立皇上。当南京各大臣被韩赞周邀请到家中传阅马士英的书信时,虽然不少人感到震惊,但是他们既无兵权,立桂、立潞的方案又已胎死腹中,失去了凭借,只好违心地表示同意。拥立潞王朱常?的主要策划人物钱谦益的表现就颇为典型,东林党魁的态度如此,其他原先追随拥潞的人也可想而知了。

四月末,皇上继统已成定局。由于拥立定策朝政局的影响极大,江南东林党人在朝、在野的势力很大,他们中间的骨干分子以立贤为名主张舍弃神宗嫡系子孙而拥立穆宗之孙潞王朱常?,他们的真正用意是排除皇上以确保崇祯时期东林―复社党人在政治上的操纵权,特别是如果潞王以较远的宗支而被迎立,钱谦益等人有定策之功肯定可以飞黄腾达。一度处于权力中心的史可法优柔寡断,设想出拥立桂王的折中方案,以为桂、福二藩都是神宗嫡支,以桂抗福可以满足东林党人反对立福藩的愿望,又带着这个方案亲赴浦口同掌握实际兵权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商量,自以为事出万全。

结果风云突变,无论他主张拥立的仍是神宗嫡系,在皇上眼中他始终是反对自己黄袍加身的重要人物。就当时情况来说,帝位候选人桂、惠二亲藩离南京较远,福、潞二藩近在淮安,史可法既然主张按照伦序迎立,就应该当机立断,把颠沛潦倒之中的皇上接来南京继统。这样,皇上必将对他刮目相看,马士英也没有可乘之机。

史可法知道落魄之中的皇上只要爬上皇帝的宝座,享尽人间富贵就心满意足,在这样一个同察察为明的先帝帝截然相反的庸主下,朝廷大政必然落在史可法手里,事情可以办得很顺当。

可是史可法多少有点门户之见,而且他的致命弱点是缺乏雄才大略,总想处处应付,八方妥贴,最后落得个事与愿违。

在随机应变上,史可法显然不是马士英的对手。当史可法在南京被拥潞、拥嫡各派人士弄得左右为难时,特约马士英会商于浦口,推心置腹地谈了各方面的纷争和自己的折中意见,马士英认为这是自己参与定策的重要机会,他甚至在同史可法达成协议后曾经邀请南京各衙门官员赴浦口当面宣布这一决定,借以显示自己是参与定策迎立桂王的第二号人物。谁知南京六部等大臣认为凤阳总督不过是地方高级官僚,无权召集朝廷大臣开会。

自感扫兴的马士英回到凤阳,得知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已决定拥立皇上,开始是大吃一惊,然而他毕竟屡经宦海浮沉,老于世故,看准了皇上要当皇帝已难阻止,有将帅统兵为后盾,不足之处正是缺少一员大臣。马士英立即转向,同高杰、黄得功、刘良佐等人在凤阳皇陵前立誓拥戴皇上,成了定策第一文臣。

为了取得在即将建立的南明朝廷首席大学士职位,他抓住史可法为拥立桂王而列举皇上七不可立的来信作为把柄,又针对南京等地东林党人拥潞之声甚嚣尘上,带领兵马护送皇上直抵浦口,这一着棋实在厉害,南京最高文臣史可法知道自己上了大当,攻击皇上的书信落在马士英手里,白纸黑字,有口难言,他除了满腹悔恨地默默跟随皇上由浦口乘船前往南京就任监国以外,别无其他选择了。

钱谦益、吕大器固然是拥立潞王的主谋人物,但是真正一度拥有决策大权的是史可法,他在这样的重大问题上态度游移,没有断然决定拥立皇上,致使皇上求助于镇将,从此大权旁落马士英之手,他应当负主要责任。”

我愣愣的听着张开的讲述,没料到史可法居然是这么一个人,还有认为可商议大事的几个大臣,原来他们都是不看好以前那个朱由崧的人啊!

张开顿了顿,“皇上,现在马士英已经大权在握,皇上只有秘诏左良玉等总兵取得兵权才是上策,至于东林复社党人,对皇权是个极大的威胁,用起来也应该多加小心,像钱谦益之流,不用也罢。”

我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明言,可我真的能取得兵权吗?“总管,那三路总兵能听朕的吗?”

“皇上有所不知,三路总兵虽然有些过节,但这样更利于皇上制衡他们,左良玉现在拥兵数万驻守武昌,战船无数,在各路总兵中兵力雄厚,他除了和东林党人有些联系外,对朝廷还是比较忠心的;高杰为人驽钝,但他对皇上的忠诚度不用怀疑;黄得功也一样,而且能征善战,此三人老奴已经观察多时,只要皇上能委以重任,此三人必会听从皇上的调遣。”张开说的很有把握。

我深吸了一口气,“就按总管说的办,诏书就由总管写吧!”让我写繁体字,我还不得穿帮啊!我的内心其实还有一个想法,枪杆子出政权没错,可枪杆子必须要握在自己手里才行啊!眼前第一步就是左良玉等三人,等我能掌握一定实力后,枪杆子的事情一定要抓好。

时间不长,张开把诏书写好,我拿过玉玺盖上大印。张开把三份诏书贴身藏好,“皇上,老奴这一去非得一个月不能回来,老奴还有一句话要和皇上说。”